緬甸近日發生7.6級強震,影響範圍波及泰國、中國雲南等鄰近地區。 有學者指出,此次地震震央逾180年來地震活動低迷,此事件提醒香港需提高地震防災意識,引發香港市民對本地地震風險的關注。 強震過後,哪些地區可能受到影響,也成為大眾關注焦點。 緬甸7.6級大地震原因 香港天文台指出,這次地震的震央位於緬甸密鐵拉以北約85公里,震源深度約為10公里,屬於淺層地震。地震主要是由於沿著緬甸最大且最活躍的走滑斷層——實皆斷層發生了突然的斷層位移,釋放出大量能量。 實皆斷裂帶長達1200公里,貫穿緬甸南北,位於歐亞板塊、印度板塊、巽他板塊和緬甸微板塊的交匯處,是全球最活躍的斷層之一,而當中板塊碰撞亦是地震的根本原因。 「實皆斷層」沉睡200年甦醒,科學家早有示警? 新加坡地球觀測站首席研究員韋生吉(Wei Shengji)歷史上,實皆斷裂帶經歷過多次強震,上一次7.5級以上的大地震是在1946年,其活動性早已受到關注。 韋生吉指出,根據現有地質與地球物理數據,該斷層區段長期處於應力累積狀態,今次8.2規模的震動釋放能量相當巨大,足以比擬歷史上的重大災害。 為什麼泰國災情這麼嚴重? 這次地震遠至超過800公里的泰國曼谷也有興建中的高樓大廈倒塌。前台灣中央氣象局地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這是因為地震規模非常大,地震深度僅10公里,大量能量沿着實皆斷裂帶輸送,影響範圍極廣,一直延伸至泰國。曼谷的土層比較鬆軟,高的建築物容易與長周期的地震波產生共振效應地震波在這種條件下增強,導致地面震動更劇烈。 韋生吉也指出,曼谷城市高樓密集,地震波與盆地裡的高樓產生共振,加上部分建築抗震設計可能不嚴格,使得震波帶來較大損害。 專家:板塊擠壓效應恐波及台灣 引發6級或以上地震 郭鎧紋指出,這次因印度板塊推擠歐亞板塊引起緬甸強震,之後可能進一步觸發區域內應力轉移,影響至台灣西部地區。因此,可能在未來兩週影響台灣,促使規模6級或以上地震發生。 專家:香港一個原因亦要留意 中大地球與環境學系教授楊宏峰,被香港媒體訪問時提及,香港以南50至60公里的海底,也有一條濱海斷層,情況與實皆斷層類似,對香港是一個警示。 雖濱海斷層並非板塊邊界,活躍程度遠不及實皆斷層,但仍需提高警覺。整條斷裂帶的兩側曾發生過大地震,但是在大灣區、珠江口,附近的段落,在近期內沒發生過那麼大的地震,所以這並不意味著說這邊更安全,反而是這邊若是地震空區的話,那地震的危險性在未來是存在的。他又指根據之前預測,如果香港發生地震,強度有機會達到七級。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楊宏峰教授及其團隊,利用2023年土耳其7.8級地震的相關數據,追蹤地震破裂傳播過程,並成功研發全球首個近斷層數據分析方法。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無綫新聞、新加坡地球觀測站首席研究員韋生吉